Designing with Data - 第一章 數據思維入門
2021-04-13 · 5 min read
前言
最近和我們公司的設計師組了小型的內部讀書會,我負責分享的是由碁峰資訊翻譯的 Designing with Data|善用數據幫你打造好設計
這本書。
接下來會以這本書的各章節摘要及心得為內容來寫一系列的文章,想直接參考這系列所有文章請看 系列文連結。
這本書集中在應用數據來設計產品的相關討論,其中又以 A / B Test
為主要方法。
A / B Test:用來比較兩種或多種體驗的方法論,方便設計師找出使用者行為的改變與設計變動之間的因果關係。
透過思考以下幾點,進而學習如何善用數據來設計:
- 如何定義及量測目標?
- 如何看到使用者?(現有使用者及潛在的新使用者)
- 如何設計體驗,並進行試驗以及從中學習,以精進自己的專業?
簡介
第一章名稱為數據思維入門,主要是討論身為設計師會接觸到哪些類型的數據,以及公司中不同的角色如何與數據互動。
思考數據的方式
關於數據,本書介紹三種不同的思考方式:
- 數據驅動(Data Driven)
- 數據啟示(Data Informed)
- 數據意識(Data Aware)
三者涵蓋範圍由外到內為 Data Aware => Data Informed => Data Driven
數據驅動(Data Driven)
Data Driven 可以回答明確的問題,數據本身也可幫助制定決策。
如果已經明確知道問題是什麼,也知道目標是什麼,那就是適合用 Data Driven。
數據啟示(Data Informed)
透過 Data Informed 不一定能得到確定的決策,但讓我們可以得到近一步的思考。
可以利用 Data Informed 來知道我們需要解決什麼問題,這也可能需要不斷迭代進行更多的研究,收集不同的數據,進而讓我們往最終決策前進。
數據意識(Data Aware)
具有 Data Aware 代表已認知存在各種問題以及對應的數據,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數據類型來回答及影響各式各樣的回答。
Data Aware 的思考方式表示在收集數據之前,已經要考慮到需要收集到哪些數據,因此需要設計師、數據專家、工程師及商業策略師合作,一起規劃整個系統。
小結
這邊我的理解是,由 Data Aware 層面去思考要收集什麼樣的數據,接著利用 Data Informed 限縮問題,最後藉由 Data Driven 使團隊得到決策。
透過養成數據思維,往後的設計流程可能已經包含數據,而且也會越來越了解在不同的服務/體驗裡,使用者的反應可能會是怎樣?進而設計出更易用的產品。
數據品質
關於數據品質,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:
-
問題相關性
- 問的是對的問題嗎?
-
數據適切性
- 它是否有回答問題?
-
數據品質
- 數據可靠嗎?
- 在數據收集及整合的過程中是否有疏漏?
- 數據是否有偏差?
- 不同數據或不同的分析方式是否更適合回答問題?
- 團隊是否在做方便卻不正確的選擇?
數據角色
數據生產者
數據生產者的任務包括收集、管理、彙總及分析數據,常見的職位如下:
-
數據分析師及數據科學家
- 自產品收集大量的數據,進行清理、詮釋、轉化、建模並驗證。
-
使用者研究員
- 負責各種質性研究,包括訪談、問卷、日記研究及其他民族誌研究方法。
-
設計師
- 打造 prototype 並詮釋數據顯示的結果
-
行銷專家
- 了解不同使用者類型之間的差異,包括和年齡、性別、文化及其他重要因素相關的重要行為模式。
數據消費者
數據消費者的任務包括以不同方式分析及使用數據,來找出洞見及商業相關資訊,常見的職位如下:
-
產品經理
- 利用數據取得洞見,了解商業運作狀態。
-
工程師
- 根據設計來打造產品,並設法讓產品可以為團隊收集所需數據。
組織中的各個角色技能可以互補,結合起來就有能力規劃及執行最佳數據策略。
心得
這一章就和章節名稱的目的一樣,主要帶人了解數據與設計的結合。
我自己看完覺得了解 數據
可以幫助團隊釐清更多問題,更進一步了解怎麼改進產品。
不過書裡也引述 Google 的沈浸式設計部門總監 Jon Wiley 的話:
指標、數據和 A/B Test 都是重要的工具,但他們絕對不是唯一做決策的機制。
這句話提醒了我,數據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運用它而非被數據綁死。